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危機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和諧社會是一個穩(wěn)定、善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危機事件的爆發(fā),不僅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且直接影響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不斷完善、提升政府的危機管理體系和應對能力,是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和諧社會;危機;政府;危機管理
1.和諧社會是對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嚴峻考驗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指明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和建設的方向。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時展的要求,也是時展的必然,它需要我們從更深的層次去研究和把握。[1]在理論上,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2]
安定、有序、公正、充滿活力是和諧社會的顯著特征,能否實現這些指標是對政府管理效能的嚴峻考驗。200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進入“非穩(wěn)定狀態(tài)”的頻發(fā)期,比較容易造成社會失序、經濟失調、心理失衡等社會問題。由于這類事件可能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如果得不到及時、妥善的處置,情節(jié)輕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性質嚴重的甚至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危機事件的處理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危機管理也就自然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這是由政府的性質和目的決定的。政府與企業(yè)不同,企業(yè)是在私人經濟領域,通過價格機制,輔以行政、法律手段,獲取利潤最大化。企業(yè)危機管理旨在有效防御危及企業(yè)形象和生存的事件發(fā)生,即使危機在所難免,也應當把財產損失降低到最小。而政府主要在公共領域,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以經濟手段,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公平和公共利益。政府危機管理是政府針對突發(fā)危機事件的管理,旨在通過提高政府對危機發(fā)生的預見能力和危機發(fā)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時、有效處理危機,恢復社會穩(wěn)定,恢復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能否有效地處理危機事件,是判斷各級政府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
2.有關危機管理研究的梳理
危機管理研究最早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國際危機研究的分支,是國際政治和戰(zhàn)略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當時美蘇兩大軍事集團間的對抗和危機曾數次將人類社會拖到核戰(zhàn)爭的邊緣。特別是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后,美蘇雙方開始充分意識到危機失控的危險,以后有關危機的理論和危機管理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講,危機管理理論主要起始于研究核戰(zhàn)爭陰影下復雜的討價還價和妥協過程。[3]
隨著核戰(zhàn)爭陰影的消退,各國把注意力由軍事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綜合實力的較量上。密切的國際交往和經濟的發(fā)展,有關危機理論的研究正在向著更多的領域擴展。除了國際危機之外,還有國內政治危機、社會危機、經濟危機(財政、金融方面的震蕩)以及各種重大災情和事故、突發(fā)事件等。20世紀80年代,危機管理在企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因為許多企業(yè)認識到,面對不確定的和急劇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它們的風險、脆弱性增大了。財務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績效分析法)、管理評價法、顧問咨詢法、無缺點管理法,這些預防企業(yè)危機的方法便應運而生。企業(yè)危機管理理論的重要貢獻在于提出許多防范危機的具體方法,豐富了危機管理研究的內容,使危機管理從公共領域擴展到私人經濟活動領域,但前者占有主要地位。
3.健全政府危機管理體系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3.1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過信息情報監(jiān)控系統(tǒng)及時發(fā)現危機事件的端倪,及時預警信號,為早期化解和嚴陣以待奠定基礎,最大限度地避免倉促應戰(zhàn)、混亂應戰(zhàn)等不良管理現象。日常管理應注意細節(jié)的漏洞,因為千里之堤也有可能毀于蟻穴。政府應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與干預系統(tǒng),將一切可能導致危機的事件一一列出,確立危機發(fā)生的指標體系,對這些方面實行重點監(jiān)控;在此基礎上,擬訂、完善多種應急預案并形成信息庫,通過一個有效的和通暢的信息采集和傳遞平臺,做到“防患于未然”。
3.2危機處理機制
危機處理是危機管理的至關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既要迅速有效地做出許多決策,又要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危機管理的成敗。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
首先,負責人要親臨現場。這不僅表明政府對危機事件的責任和重視,也便于與各方溝通,實施有效決策,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在美國的“911”事件中,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的表現堪稱卓越。他站在世貿中心的廢墟上,調度消防、警察和搜救人員,向遇難者家人致哀,自始至終處在媒體的聚光燈下,應付自如地回答問題,竭盡所能地向公眾報告消息。曾有謠言說,第一個塔樓坍塌時市長已經殉職,公開露面就顯得更加重要。
第二,要及時控制危機局勢。危機一旦發(fā)生,時間因素極為關鍵。決策者必須避免優(yōu)柔寡斷、過度分析的傾向,在科學的危機信息調查和準確的危機預測基礎上,要能把握機遇和及時控制,否則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2002年10月的莫斯科人質事件中反應快速、行動果斷,表現出了高超的危機處理能力。第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危機管理通常不是一個政府部門就能夠有效完成的,在很多情況下,它都需要多個部門的緊密合作。我國現階段,部門之間往往各自為政,缺乏危機的綜合協調,決策常常由各個部門及其領導單獨做出,很難實現系統(tǒng)協同。因此,很有必要在政府內部設立一個常設的權威的、具有獨立地位的凌駕于各職能部門和機構之上的綜合協調部門,在危機發(fā)生的時候,縱向、橫向部門之間能夠積極溝通,通力配合。
最后,危機管理者要妥善使用新聞媒體的力量。一方面,要和媒體合作,做媒體的盟友和合作者,利用新聞媒體宣傳,闡釋危機管理政策,掌握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要控制謠言的誤導,保持一個權威的主流的聲音。[4]
3.3支持機制
主要包括財政支持機制與社會支持機制。應對危機需要充足的資金、物資和裝備為后盾。從理論設計的角度看,公共財政的支持機制應包括以下內容:
3.3.1目標系統(tǒng)
財政部門應當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設立多個具體目標,構成目標系統(tǒng),據此制定短、中、長期計劃,從而準確把握財政支持的力度和方向。同時,危機進入不同階段,工作重點也要發(fā)生相應變化。
3.3.2決策系統(tǒng)
主要解決在危機狀態(tài)下財政權力的界定問題,如立法機構對行政部門的授權和國務院對財政部的授權等。再如調整預算的權力,平時狀態(tài)歸立法機構,緊急狀態(tài)下應該授予行政部門,在危機狀態(tài)下的財政權力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應該趨向集中。
3.3.3動員系統(tǒng)
針對危機的程度和目標選擇不同的財政手段或工具,并做不同的使用。一般來說,可供選擇的應急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預備費、稅費、內債、轉移支付、征用、政府資產、外債等。
3.3.4反饋系統(tǒng)
鑒于不同的危機,需要監(jiān)測、分析和反饋的對象是不一樣的,如面對金融危機主要監(jiān)測和分析的是居民心理和主要經濟參數,而對公共衛(wèi)生危機,政府救助的效果、社會各方的反應和評價是主要的監(jiān)測分析對象。財政部門應根據各方反饋的意見和要求,科學地進行分析,加強財政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促使資金迅速到位,提高其使用效率。
就社會支持機制而言,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在危機管理中也相當重要。在城市,要高度重視社區(qū)管理委員會的合作。在農村,要高度重視村民委員會建設,把危機管理的各項措施貫徹落實到千家萬戶。同時,政府要全面培育鼓勵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的社會氛圍。政府還有責任加強與國際的溝通和合作,積極爭取國際性的組織和地區(qū)性的組織在資金、人員、技術、教育等方面的培訓,以及道義上的支持,降低危機救治成本。
4.善后機制
經歷危機后,社會公眾的心理往往呈現反彈和低落的狀態(tài),表現出各種方式。[5]政府應當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穩(wěn)定民眾情緒。建立巨災保障制度和巨災保險基金,對災民進行救濟,同時,盡快推動社會正常的企業(yè)生產和商業(yè)經營秩序,及時提供民眾生活日常和急需物品,保障公眾的正常生活。
建立相關立法保障的獎懲制度,要杜絕少數國家公務員在處理重大危機事件中玩忽職守。應消除體制上的弊病,建立必要的獎懲制度,并用相關的立法來加以保障。對于面臨危機挺身而出,勇于承擔責任,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個人予以獎勵。對于失職官員,只有追究到底,才能對全體政府官員起到警示作用。
綜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危機的出現會導致社會生活偏離正常軌道,對公共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造成負面影響。政府必須履行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責,建立健全危機管理體制,盡力消除種種不和諧的因素,提高處理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迎接新時期的各種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09-27(1、2版).
[2]吳俊杰,張紅.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p7.
[3]胡平.國際沖突分析與危機治理研究[M].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2003,p149.
[4]薛瀾等.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p120-127.
[5][美]勞倫斯·巴頓.組織危機管理[M].符彩霞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p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