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內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查閱近兩年內心血管內科患者病例資料,排除病例信息不全者,共收集患者580例,其中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患者302例,為對照組,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患者278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62例,女140例;年齡46~78(63.8±8.6)歲;入院患病情況:心律失常132例,高血壓性冠心病122例,心力衰竭48例。觀察組男156例,女122例;年齡45~80(64.2±7.8)歲;入院患病情況:心律失常134例,高血壓性冠心病106例,心力衰竭3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期間科內共有護士12名,均為女性,年齡19~36(25.8±4.2)歲。12名護士均參與本組研究中患者的臨床護理,且無新增或減少護理人員,兩組在護理人員方面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由1名護士長和3名護士對對照組所有病例資料進行調取與分析,重點研究護理不安全因素的種類、成因及護理風險發(fā)生情況,并綜合臨床醫(yī)護人員意見,收集患者需求,以提高護理安全性、降低護理風險為目標,對應性制定出施護措施,并于觀察組研究時間段內實施于臨床。比較兩組臨床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并分析護理不安全因素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發(fā)生風險事件3例(1.08%),對照組16例(5.30%),兩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131,P<0.01)。
3討論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心血管內科進行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制定與應用于臨床,有利于降低臨床護理風險發(fā)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增進醫(yī)患關系。研究中發(fā)現(xiàn),引起護理風險的因素來源于三方面,患者自身原因為客觀因素,護士因素為人力資源主觀因素,管理因素為制度層面主觀因素。通過防范措施的應用,觀察組各類不安全因素誘發(fā)護理風險的發(fā)生率均有所下降,但在本組中僅護士因素數(shù)據(jù)較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由于研究的樣本數(shù)量相對較少、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時在數(shù)據(jù)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結合本研究結果,我們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患者自身因素。a.疾病本身不可控。由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急、病因復雜、變化快,隨時都可能危及生命,疾病本身為搶救和護理造成了難點和風險。b.患者對疾病知識欠缺了解。由于對疾病相關知識、治療護理手段、注意事項、配合方法等的不清晰,再加上患者因疾病困擾產(chǎn)生各類不良情緒,造成對醫(yī)護人員的不依從,影響護理工作的實施,易引起護理風險。c.患者期望過高。一些患者和家屬對臨床施治效果有過高的期望值,當病情有波動或未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時產(chǎn)生較大的情緒波動,易干擾臨床護理工作,影響護理結果。d.患者擅自行動。家屬和患者對疾病本身的重視程度不足,臨床不遵醫(yī)囑擅自行動,比如隨意調快點滴滴速、不打招呼離開病房等,易加大護理風險。②護士因素。a.壓力大、精力不足。隨著心血管內科病例數(shù)量越來越多,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要求提高,護士的工作量、工作壓力逐漸加大,缺乏足夠的休息,易造成臨床勞累服務,也易致服務態(tài)度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護理效果。b.溝通不利。盡管絕大多數(shù)護士均比較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但由于溝通能力參差不齊,患者文化水平等不同,易產(chǎn)生護患溝通的不利,信息傳遞有失,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也影響護理效果。③管理因素。a.病房分布密集?;颊邤?shù)量多,管理措施不嚴密,使患者無法獲得較為舒適的環(huán)境,影響對病情變化的及時發(fā)現(xiàn)。b.護士排班模式不完善、不合理。造成部分護士工作量大,休息不足。防范措施包括:①提高護理水平。通過培訓、講座、論壇、鼓勵自學等模式促進護士提高護理水平,增強責任心,熟練掌握護理技巧和方法,并積極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護士耐心、細心、恒心,促進溝通,從而綜合改善護士方面對護理風險的影響。②完善和健全院內管理制度。篩查目前院內管理制度與措施,結合臨床情況指出缺失,并健全和完善各項制度,以綜合改善護士工作與患者養(yǎng)病的環(huán)境,從而減少因制度因素引起護、患間糾紛,降低護理風險。③加強健康教育。對患者必須加強健康教育,且應于患者入院后早期實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思路和知識體系,全面推廣于臨床,使患者盡可能提高對疾病的重視,促進依從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④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很多時候與護士對相關法律知識缺乏有關,因而應全面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在工作時能夠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作者:王玉美單位:山東省煤炭泰山療養(yǎng)院